今日运势评分

2

本月运势

癸未月

震荡偏多

辛生水,巳申合水
庚不经络织机虚张
辰不哭泣必主重丧

祭祀,作灶,纳财,栽种,纳畜,进人口

安葬,经络,修坟,破土,开市,安床,启钻,立碑

月相

既望

底部反弹

日冲

Powered by RitMEX

TRUMP9.50 6.09%

SUI3.42 12.96%

TON2.90 2.56%

TRX0.29 0.45%

DOGE0.19 6.31%

XRP2.51 4.61%

SOL160.05 2.17%

BNB676.87 1.03%

ETH2820.54 2.55%

BTC113534.58 2.10%

ETH Gas3.03 Gwei

贪婪
71

维权的风,还是刮到了加密货币圈

从 NFT 到加密货币,用户的维权思路并没有变,但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撰文:刘红林

曾几何时,在中国做 NFT 数字藏品,最让创业者头疼的不是合规,不是融资,也不是流量,而是用户维权。

买家前脚刚花几千块买的「数字艺术品」,价格一跌就找上门喊着要赔钱,平台干不下去了你也得原价来退赔,如果你不退,就直接去市场监督管理局、信访办、派出所举报,说你违反国家政策搞区块链、搞小图片非法集资。搞得不少 NFT 数字藏品平台步履维艰。

风水轮流转。曾经隔岸观火的加密货币项目方,以为「发币 + 海外」就能万事大吉的团队,最近发现这波「维权的风」吹到了自己身上,在社交媒体上开始频繁看到玩家要维权的事件。逻辑几乎一模一样:涨了是玩家天赋异禀,亏了是项目方 Rug 有问题。

但现实是,加密货币的特殊性质,加上跨境维权的难度,这事儿想成,还真不容易。

加密货币维权,难在哪?

想要维权,最基本的逻辑是「有案可立,有人可追,有钱可拿」。在传统金融市场,投资者如果遇到不公,至少可以通过法律诉讼或监管投诉找到对应的责任主体。但在加密货币市场,几乎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法律上的不确定性,让用户的维权之路变得异常艰难。

第一,跨境诉讼成本高,用户难以承受。

绝大多数加密项目的注册地,都是 BVI(英属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塞舌尔、新加坡这些离岸法域。这些地方的公司注册流程极简,监管宽松,适合 Web3 创业,但对于普通用户来说,意味着一旦要起诉,首先得面对陌生的法律体系和复杂的跨境诉讼流程。

以 BVI 为例,起诉一家 BVI 公司,不仅要找到合适的当地律师,还要支付一笔不小的预付款,通常少则几万美金,多则十几万美金。用户即使投入时间和金钱赢下官司,也面临另一个问题——执行难。如果项目方的资产不在 BVI,而是存放在链上钱包或转移到了其他国家,法院判决根本无法实际执行。这就让跨境诉讼变得像一场「豪赌」,即使打赢了,也未必拿得回钱。

第二,虚拟资产的去中心化,让追偿变得困难。

在传统金融体系里,银行账户、证券账户都是实名制的,法院可以冻结账户,强制执行财产赔偿。但在加密货币的世界里,项目方只需要一个去中心化钱包地址,就能随时把资金转移到任何地方,甚至转入没有监管的 DeFi 协议。更进一步,某些项目本身就没有公司实体,甚至团队成员都是匿名的,用户连起诉的主体是谁都搞不清楚。

在这方面,DeFi 和 DAO 项目更是典型。很多用户投资 DeFi 协议,结果遭遇黑客攻击或者团队作恶,损失惨重。但因为智能合约本身是开源的,用户在使用前就已经默认接受了风险,协议往往在免责声明里写明「不对任何损失负责」,让用户几乎无处可告。DAO 治理的项目也有类似的问题,很多时候,用户只能在治理论坛里「投票」要求赔偿,但最终往往不了了之。

第三,法律边界模糊,许多案件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

不同国家对加密货币的法律认定不一样。比如在美国,SEC(证券交易委员会)倾向于认为大多数代币属于证券,因此涉及证券法监管,而在新加坡,MAS(金融管理局)对合规代币发行持更开放的态度。在中国,官方直接明确不承认加密货币的法律地位,这意味着用户去法院起诉,很可能被驳回,理由是「违反政策、案件不在法律保护范围内」。

这也导致,很多用户在国内找不到维权渠道后,转而寻找香港、新加坡等地的律师,希望通过海外法律手段追回损失。但问题是,即便某个国家的法律支持用户维权,诉讼周期可能会长达数年,项目方早就已经换了马甲或者资金已被清洗,最终用户往往落得「赔钱、赔时间」的尴尬局面。

项目方的合规建议:提前布局,减少纠纷

面对这股维权风潮,越来越多的项目方开始调整策略,以降低合规风险,同时减少用户的法律诉求。从过去一年发生的案例来看,项目方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做法:

首先,注册可追责的公司主体,至少提供一个「法律出口」。过去很多 Web3 项目选择完全匿名、无公司主体的模式,认为这样可以规避法律责任,但现在不少项目开始调整,主动在香港、新加坡、迪拜等地注册公司,甚至接受基本的金融牌照监管。这不仅是为了合规,更是为了让用户有一个「可以投诉」的对象,避免用户四处上门闹事,把品牌信誉毁掉。

其次,优化项目结构,提升透明度,减少「跑路」嫌疑。许多项目方在早期过于强调「去中心化」,导致运营结构混乱,用户很难找到负责人。一些成熟的项目开始引入法律顾问,建立更清晰的治理框架,比如采用基金会模式运作,或者通过智能合约锁定部分资金,减少「拿钱就跑」的嫌疑。部分知名的 DeFi 协议也开始推出「保险机制」,允许用户在协议出问题时获得部分补偿,以降低纠纷。

最后,在法律文件里提前埋下法律防线,限制用户的起诉权。不少项目在用户协议和白皮书里,直接加入强制仲裁条款,规定所有法律纠纷必须通过特定的国际仲裁机构处理,而非普通法院诉讼。这个小技巧看似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对用户非常不利。仲裁的费用往往比普通诉讼更高,而且有些仲裁机构的判决并不一定能在全球范围内强制执行,变相让用户「告也告不成」。

曼昆律师总结

从 NFT 到加密货币,用户的维权思路并没有变,但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在中国,NFT 平台大多有明确的运营公司,用户可以通过市场监管或法院进行投诉,而加密货币行业的去中心化、跨境属性,让维权变得更加困难。

目前来看,普通投资者在加密货币行业的维权,仍然处于「成本高、胜率低、执行难」的困境之中。如果监管进一步加强,或许未来会有更成熟的法律体系来解决这一问题。但在短期内,维权的难度只会更高,而聪明的项目方,早已开始调整策略,提前规避潜在的法律风险。对于用户来说,最现实的建议依旧是:投资前擦亮眼睛,尽量选择有清晰治理结构和合规意识的项目,而不是等亏了之后才想着去维权。

欢迎加入深潮TechFlow官方社群

Telegram订阅群:https://t.me/TechFlowDaily
Twitter官方账号:https://x.com/TechFlowPost
Twitter英文账号:https://x.com/BlockFlow_News
作者曼昆区块链法律服务
相关文章
2020.09.18 - 1757 天前
当DeFi遇上维权,监管如何创新?
或许,DeFi最后将在在创新和监管的摇晃中蹒跚前行。
2025.07.10 - 13 小时前
SEC 加密工作组负责人警告:无论代币化如何,资产仍然是证券
Peirce 强调,代币化股票、票据或权益「仍然是证券」,发行方、中介机构和交易者在创建、出售或转让这些证券时,必须遵守现行联邦法律。
2025.07.09 - 昨天
中国虚拟货币交易要纳税了吗?
结合最近的陈某某虚拟货币「纳税」事件,分析我国法律对当前虚拟货币交易行为的态度。
2025.07.09 - 前天
Variant:加密行业法律风险与商业价值平衡之道
宏观视角看,控制权从商业角度带来便利,从风险角度伴随成本。
2025.07.04 - 6 天前
程序员涉虚拟币开设赌场案,被捕后还有希望缓刑吗?
如何才能更好地理解办案人员的心理呢?
2025.07.04 - 6 天前
俄罗斯加密货币政策转型:实验性立法探究
俄罗斯拟对向海外企业及矿池出租挖矿设备或数据中心的公司征收增值税。
2025.07.03 - 8 天前
Coindesk:数字资产税务管理入门指南
了解目前主流司法辖区中加密资产税务处理的核心要点与专业建议。
2025.07.03 - 8 天前
USDT 发行方 Tether 发行黄金代币,泰国数字资产监管政策解读
泰国对加密资产的监管态度经历了从谨慎观望到积极拥抱的转变过程。
2025.06.27 - 13 天前
全球加密正当时:一览加密监管世界地图
一同展开加密监管世界地图,探寻这场全球监管浪潮下的隐秘脉络。